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萧纲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语句流畅,辞采华美。父亲称 赞他说:“我这个儿子快赶上七步成诗的曹植啦!“
萧纲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萧纲读遍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学识十 分渊博。他尤其喜欢诗辞歌赋,下笔就能写出一篇,而且写得很精彩。他办事也很干练,十几岁就能 独立处理事务。后来萧纲继承了王位,做了梁简文帝。 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 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挂牌成语一目十行开过什么?
一目十行
yī mù shí háng
[释义]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语出] 宋·刘克庄《杂纪六言五首》:“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正音] 行;不能读作“xínɡ”。
[辨形] 目;不能写作“木”。
[近义] 十行俱下 一挥而就 不假思索
[反义] 慢条斯理 老牛破车 蜗行牛步
[用法] 用作褒义。可形容读书快或不求甚解。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一目十行的意思
一目十行
[读音][yī mù shí háng]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近义]字斟句酌目下十行
以一当十成语故事
以一当十
【读音】:yǐ yī dāng shí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
一目十行的词语
目下十行 [mù xià shí há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出 处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