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步骤
1.在一定溶剂(也称致孔剂)中,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依靠官能团之间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2.加入交联剂,通过引发剂、光或热等引发单体聚合,使主客体配合物与交联剂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高联的刚性聚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迹分子洗脱或解离出来。
这样在聚合物中便留下了与模板分子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立体孔穴,同时孔穴中包含了精确排列的与模板分子官能团互补的由功能单体提供的功能基团,如果构建合适,这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就象锁一样对此钥匙具有选择性。这便赋予该聚合物特异的“记忆”功能,即类似生物自然的识别系统,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蛋白质分子印迹选用什么洗脱液好
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具有分子识别能力聚合物的技术 ,因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三大特性 ,而在分离纯化、生物化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印迹效果评价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重金属离子的分子印迹实验步骤
第1章 绪论 16-29
1.1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16-18
1.1.1 分子预组装-共价键结合作用 17
1.1.2 分子自组装-非共价键结合作用 17-18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理论研究 18-19
1.2.1 分子印迹技术动力学的研究 18-19
1.2.2 分子印迹技术热力学的研究 19
1.3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领域 19-22
1.3.1 色谱分析与色谱分离 19-20
1.3.2 膜分离和固相萃取 20
1.3.3 抗体和受体模拟物 20-21
1.3.4 模拟酶及辅助试剂 21
1.3.5 仿生传感器 21-22
1.4 分子印迹电化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22-27
1.4.1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类型 22-25
1.4.2 现存问题 25-26
1.4.3 发展趋势 26-27
1.5 本论文的设想和工作思路 27-29
第一部分 电聚合膜用于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界面的研究 29-48
第2章 分子印迹电聚合膜用于硝基苯的电化学检测 29-38
2.1 前言 29-30
2.2 实验部分 30-31
2.2.1 仪器和试剂 30
2.2.2 金电极的预处理 30-31
2.2.3 印迹低聚物膜的制备 31
2.2.4 检测步骤 31
2.3 结果与讨论 31-37
2.3.1 金电极表面原位印迹聚合膜的制备 31-33
2.3.2 印迹效果和电极过程机理 33-35
2.3.3 选择性和灵敏度 35-36
2.3.4 重现性和可逆性 36-37
2.3.5 回收率实验 37
2.4 小结 37-38
第3章 分子印迹电聚合膜作为仿生受体用于辛可宁的检测 38-48
3.1 前言 38-39
3.2 实验部分 39-40
3.2.1 仪器和试剂 39
3.2.2 金电极的预处理 39
3.2.3 印迹聚合膜的制备 39-40
3.2.4 检测步骤 40
3.3 结果与讨论 40-47
3.3.1 分子印迹聚合膜 40-41
3.3.2 电位诱导洗脱模板分子 41-42
3.3.3 单体和模板的比例对响应的影响 42-43
3.3.4 印迹膜电极的电化学响应 43-45
3.3.5 电极的选择性 45-46
3.3.6 回收率和使用寿命 46-47
3.4 小结 47-48
第二部分 自组装单层膜用于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界面的研究 48-82
第4章 分子印迹自组装单层膜对丝氨酸的对映异构选择性研究 48-56
4.1 前言 48-49
4.2 实验部分 49-50
4.2.1 仪器和试剂 49
4.2.2 金电极的预处理 49
4.2.3 印迹膜的制备 49-50
4.2.4 电化学检测步骤 50
4.3 结果与讨论 50-55
4.3.1 印迹单层膜的性质 50-52
4.3.2 响应时间 52-53
4.3.3 L-丝氨酸印迹电极的选择性 53-55
4.3.4 D-丝氨酸印迹电极的响应比较 55
4.4 小结 55-56
第5章 基于铜离子印迹的自组装单层膜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56-69
5.1 前言 56-57
5.2 实验部分 57-58
5.2.1 仪器和试剂 57
5.2.2 金电极和金片的预处理 57-58
5.2.3 印迹膜的制备 58
5.2.4 检测步骤 58
5.3 结果与讨论 58-68
5.3.1 印迹单层膜的性质 58-61
5.3.2 m-AT和o-AT印迹自组装膜 61-62
5.3.3 铜离子在印迹自组装膜上的响应 62-63
5.3.4 选择性、可逆性和回收率 63-65
5.3.5 识别位点分布和亲合性 65-68
5.4 小结 68-69
第6章 离子印迹单层膜用于混合重金属离子溶液中单一组分的分析 69-82
6.1 前言 69
6.2 实验部分 69-70
6.2.1 仪器和试剂 69-70
6.2.2 金电极的预处理 70
6.2.3 印迹自组装膜的制备 70
6.2.4 检测步骤 70
6.3 结果与讨论 70-81
6.3.1 印迹单层膜性质 71
6.3.2 印迹效果研究 71-74
6.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74-76
6.3.4 在汞、铜、铅离子混合溶液中的DPV实验 76-79
6.3.5 干扰和回收率实验 79-80
6.3.6 存在的问题 80-81
6.4 小结 81-82
第三部分 无机高分子基质用于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界面的研究 82-108
第7章 印迹TiO_2膜用于苯二酚异构体的选择性识别 82-96
7.1 前言 82-83
7.2 实验部分 83-84
7.2.1 仪器和试剂 83
7.2.2 石墨电极的修饰 83
7.2.3 电化学测量 83-84
7.3 结果与讨论 84-94
7.3.1 印迹膜的制备 84-85
7.3.2 IR和AFM实验 85-87
7.3.3 pH值的影响 87-88
7.3.4 电极过程机理 88
7.3.5 印迹效果 88-91
7.3.6 苯二酚与结合位点的配比 91-93
7.3.7 不同印迹膜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93-94
7.3.8 比较实验 94
7.4 小结 94-96
第8章 以基态配合物为模板在TiO_2中制备汞离子的识别位点的研究 96-108
8.1 前言 96-97
8.2 实验部分 97-98
8.2.1 仪器和试剂 97
8.2.2 ANDS和汞离子的基态配合物 97
8.2.3 溶胶-凝胶法制备印迹TiO_2膜 97
8.2.4 电化学测量 97-98
8.3 结果与讨论 98-106
8.3.1 基态配合物的形成 98-100
8.3.2 印迹膜的制备 100-101
8.3.3 印迹膜电极对汞离子的电化学响应 101-105
8.3.4 印迹膜的选择性 105
8.3.5 可逆性、重现性和回收率 105-106
8.4 小结
含有双键的物质如何进行分子印迹
目前,根据模板分子和聚合物单体之间形成多重作用点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类:1.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聚合前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碱、亚胺、缩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子聚合物
什么是分子印迹效率
蛋白质分子印迹效率是指 M IP 中识别位点和被分析物之间的匹配程度。印迹指数 K = k′ ,MIP / k′ Blank定义为一个化合物在其对应的M IP 上的容量因子与其空白上容量因子的比值。印迹指数的数值越大,表示选择性越强,识别效果就越好。(印迹效率 Apparentimp rinting efficiency , Eia ) 定义为模板分子在 M IP 中 最大表观结合量与最大理论印迹量的比值 Eia = Bmax / Qmax
式中:Qmax 为模板分子在 M IP 中的最大理论印迹量 ,Bmax 为模板分子在 M IP 中的最大表观结合量。